快遞包裝,剩飯剩菜,丟棄的舊東西...當人們在生活中提到這些常見的垃圾時,他們會避開它。但在楊凌垃圾分類試點小區農大雅苑,這些生活垃圾經居民分類后,被扔進
智能垃圾分類箱,成為可轉換生活用品的“寶貝”。
我一進農大雅苑小區,一個外觀新穎的“智能垃圾分揀站”就特別搶眼。左邊有一個點換機,有分類垃圾袋可以交換,右邊有四個智能回收箱,最右邊還有一個有毒有害廢棄物回收箱。在每個回收箱的投放口下方,都用圖標清楚地標明哪些垃圾應該投放,以指導住戶正確投放。
“我們每個家庭都配有一張卡。居民送貨時,可以刷卡選擇自己送的類型,盒子會自動打開,然后扔垃圾,整個過程就完成了。”住宅物業負責人高晉偉表示。此外,對于年輕的居民來說,手機可以下載應用程序來完成垃圾分類和投遞。
“我們以前存了很多錢。我們去了回收站。我們的腿和腳不方便。現在,我們可以在家門口回收。我改變了很多,現在卡里有幾千分。”居民任鳳祥告訴記者。
如今,在農業大學雅苑小區,居民獨立分類垃圾已經成為一種習慣。在小區里,記者沒有找到傳統垃圾桶,每個單元樓下都配備了兩個智能分揀箱,主要回收餐廚垃圾等垃圾。居民只需要刷卡或者用手機掃碼,非常方便。
居民惠雅麗家的記者看到,除了門口放了一個垃圾袋用來收集紙箱、廢紙等垃圾外,廚房里還有專門的廚房垃圾,客廳里還有兩個垃圾桶用來分類可回收垃圾等垃圾。“一般可以回收的垃圾點比較多。廚房垃圾和其他垃圾放對了才能評分。我們在家里提前分類。每次出門都放在相應的垃圾桶里,家里也不亂扔垃圾。分也可以改,垃圾分類真的好。”惠雅麗告訴記者。
據高晉偉介紹,從2019年12月起,楊凌示范區城管局以社區為示范點,開始實施智能垃圾收運工程。目前小區內24個單元全部配備了智能垃圾投放箱,還有2個可回收的垃圾投放箱。除了月底的網上點匯,居民還可以下載APP,直接在手機上兌換話費、家電等物品。每月統計居民積分排名,在宣傳欄和微信群中評選環保明星進行口碑宣傳。
居民完成分類運送后,工作人員還會將可回收垃圾送至指定地點進行再利用。目前,楊凌已將智能垃圾分類系統納入農業大學雅園、沁源春居、楊凌小學、高辛小學、城頭大廈等8個試點單位。“平均每個月收集7-8噸可回收垃圾,可以變現近萬元,用于購買居民日常生活用品進行交換。”浙江智輝聯運科技有限公司楊凌項目部負責人表示。
從居民自主垃圾分類到可回收利用,再到獎勵引導居民自主分類,形成了這種良性循環,為楊凌其他區的垃圾分類提供了很好的經驗。